Mukosame +

谈科学家的异化

一、 异化与我们的社会

异化,意为“异己的”,“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相分离,以致于这个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异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同对象化与物化有关。

根据卢卡奇的物化论,物化有以下三个特点:

(1) 碎片化——丧失了对整体性的判断和对社会的批判

(2) 机械化——丧失了理想追求、忽视对未来的向往

(3) 客体化——丧失了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人

但是,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对象化与物化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将与人类社会一起长存,而异化活动则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因为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所以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异化必然会在社会历史上绝迹。

二、 科学界现状

2012年11月,程代展老师的博文《昨夜无眠》在科学网激起了极大反响,也引起了科学界广泛的讨论与反思:为何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年选择逃离科学界?

最大的原因是:在我国,科研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正比关系。其原因从大的层面上说,是科研体制有弊端,从小的层面说,是急功近利、争名夺利惹的祸。

科研国产博士虽然越来越多,博士论文的质量却越来越低,招生线也越来越下滑。第一个现象是推荐生成绩硕士和博士倒挂;第二个现象是大多数优越科研潜力的硕士生拒绝升博;第三个现象是部分已攻博或已得博的优秀生选择转身。再加上社会和高校对土博的门槛越来越高,所有这些现象都直指一个事实:博士危机!

而当代是“最好的时代”,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物质文明、科技水平都高度发达。可是提起现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这些人,人们总自觉不自觉想起“论文抄袭”“桃色纠纷”“公知走穴”等形形色色的事件。这些人基本不具备科学基础,忘却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和人格,在并不充分享有学术自由的大环境下,不仅不致力于学术研究,相反,却醉心于名利场上的角逐。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仍有很多知识分子在默默耕耘。但是由于传媒的放大作用,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时下知识分子普遍精神追求不够,境界降低。有学者断言:如果不改进科研评价体制和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国就不会突破现状,成为真正的“科学强国”。

三、 避免科学家的异化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结合科学界的现状,我们可以说:科学家所创造的成果以及宣告自己发明的标志——论文,都反过来变成了异己力量,以扭曲了的标准,影响着科学家的工作。科学家的工作,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特指每天生活中的异化、单调乏味、机械般重复的特征),而非原本的“每日生活”( daily life, 指古代社会的充满着具体而丰富的意味的每日生活)。

一个良好的科学家,应该具有客观的科学态度。也就是说,在分析实验事实和验证假说时,应该严格排除个人对结果的期望。“客观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公众的期待,通过科学家,公众可以不受教条歪曲地、如实地看待真是的世界。

以上提出的“客观性”是科学家应有的品质之一,但是在作为人的层面上,科学家不可能是完人。在不良的社会大环境和科学共同体的实验室小环境的浸染下,许多科学家出现了严重的异化。

此前已经有一些人注意到了这种不良迹象,科学史家乔治·萨顿对科学家异化以致于科学异化的现象忧心忡忡:“如果把科学丢给头脑狭窄的专门家,过不了多久它就会退化成新的经院主义,失去其生命力和固有的美,变得像死亡一样的虚假和妄谬。”

对于这种异化现象,科学家个人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而作为科学家的集体更应该努力遏制乃至杜绝科学的社会结构中的异化根源,创造适宜科学生长的土壤。科学家职业在古往今来的社会都是一种十分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当代的从业者们,要对得起“科学家”这个光荣的称谓和公众的称许,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保持客观的思考,不能随波逐流、自暴自弃。

为了避免自身被异化,科学家们需要坚持科学态度,牢记责任感。对于科学态度,除了上述提到的客观态度外,批判态度也必不可少。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认为,科学态度首先是批判态度:经验资料具有最后的发言权,没有教条、神圣理论和先验陈述的地位。而布罗德指明:“科学态度的精髓是客观性。科学家在分析事实和检验假设时,理应严格排除自己对结果的期待。在公众的心目中,客观性是科学的突出特点,因为它使科学家看问题不因教条的歪曲而受影响,使他能够如实地看待真实世界。”

而对于责任感的坚守或许更为根本。根植于道德规范的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与行义为善的义务相关的行为、意向和品性的道德上的善恶感和荣辱感,它要求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相冲突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对于科学家,在科学体制内工作的研究者们,经过学习与实践,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下,逐渐建立起一套合乎外在标准的行为准则,其内化即为科学家的责任感。

波兰尼指出,在一切科学决策过程中,如某项科学研究之探询、研究成果之公布、接受公众质疑并为之辩护,难度将更大,它们都涉及科学家的良心。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良心不仅在科学建制和科学活动中不可或缺——否则会直接导致科学异化和科学家异化——而且在参与科学与社会相关的事务(咨询、作证、兼职、雇佣、决策等)乃至直面某些社会问题时,也能秉持批判的姿态和公正而客观的立场。科学家必须本着科学态度行事,本着科学良心做人,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逐渐消弭科学家的异化。

Blog

Dump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