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后
2016-05-30
看电影,到底还是一个人的事情。
点开豆瓣“我看”,被标记为“看过”的电影已经打到了1381部。大概在观影量八九百部的时候立下志愿,要在看满一千部的时候写个观影报告。但是随后的脚步就慢了下来,为了集邮看电影的想法倒是越来越淡。那个数字也就这么温温吞吞地增长着,直到有一天,哦,已经四位数啦。
我在豆瓣上第一次标记“看过”是在2010年9月4日,当时我一口气给好多部电影点了“看过”,那天结束的时候有种莫名的小小成就感。毕竟,人生是个太缺乏反馈的游戏,你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盐,都是一笔糊涂账。但是豆瓣说我看过多少电影,那就是多少,数字分明,有迹可循,童叟无欺。我也曾经扒过各种推荐清单,彻夜彻夜地开着电脑从大大小小的pt站点下资源。甚至有些电影囫囵吞枣地看过去了,就是为了如释重负地点下一个“看过”。
当然,那时候我还觉得观影量上千的家伙们都很了不起。现在想想,可能孤独是一个小小的原因。人都有闲下来的时候,有人爱逛街,有人爱旅游,有人爱喝酒吹牛。这些都是需要体力和规划的事情,可能还需要他人与天公的配合,真真的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而看电影,就是在荧幕前坐下来而已。无论你发呆也好,聚精会神也好,昏昏欲睡也好,只要你在那里,便和电影发生了关系,没有见证,没有交互,没有肉体的劳累。只要有时间,有心情,有一点点爱就好了。
具体的变化又有哪些呢?
-
再也不想为了集邮看电影。或者说,看电影的目的更纯粹了;
-
越来越喜欢成系列地看电影,例如同一个导演的作品、同一手法的电影,或是看完一部电影后把它参考过的前人电影也一起看掉,有点类似于读完一篇paper又顺藤摸瓜读reference一样,有种知根知底的爽感;
-
对好电影的评判标准越来越苛刻,同时对套路的识别力越来越强。虽然我一直以来评判好电影的标准都是惊艳到我,不过,似乎被打动的阈值提高了;
-
对庸俗之作的忍耐力提高了。大概是乱七八糟都看过,观影标准里的正态分布尾部变长了,所以新来一部电影很大概率是掉在中间,不上不下,不好不坏——还有更多更烂的电影呢,就这样吧;
-
越来越后悔自己没在一开始建立起好的审美品味,所以现在会努力补教科书上推荐的影片,希望自己不要被旁门左道和投机取巧的小玩意迷住双眼。大三的时候上了N.S的电影课,大四的时候上了萧的话剧课,两人的阅片量都深不可测。每节课有三部以内的观影任务,提不到半页纸的问题,费了一通老劲回答完后,收获明显大于自己消遣时刷掉几百部片子; 资源越囤越多,基本没法传给朋友。我没看过的电影他们基本也没看过,没兴趣;我永久收藏的电影他们大多也没听说过,况且闷片也不好安利。所以经常大家看完我的收藏之后就决定还是去看番吧;
-
有小小的骄傲,不过由于第6条,这份骄傲仅限于自己。